凌玉 发表于 2010-5-12 09:32:22

中国早期的留学生们及近代最早的留学生

以下内容摘自维基百科中文版:

原文地址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E%B9%E9%97%B3

容闳(1828年11月17日-1912年4月21日),中国学者,广东香山县南屏村(今珠海市南屏镇)人,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。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。

1835年,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,并于是年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(Morrison School),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(原属荷兰传道会)之夫人负责教导。 1839年中英交恶,郭夫人因此离开澳门,但容闳仍于马礼逊纪念学校中就读。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(Rev. Samuel Robbins Brown)牧师抵达澳门,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。 1842年,由于香港割让英国,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,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。 1847年,勃朗牧师返回美国,离开时带同容闳、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。其后只有容闳一人留在美国升学,黄胜因病返港,而黄宽则于1849年转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。

容闳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(Monson Academy)就读,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,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。 1852年,容闳入籍美国。 1854年获文学士毕业,其后返回中国,曾经进入南京,与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会面,提出以西方文明引入中国的「治国七策」,洪秀全则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。最后容闳拒绝赐封离开。他后来先后在广州美国公使馆、香港高等审判厅、上海海关等处任职。
美国留学计划

1870年,容闳倡议派幼童前往泰西肄业之计划,获其好友丁日昌之赞成,并且得到曾国藩、李鸿章的支持,成立「驻洋肄业局」。 1872年,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国留学。但随后之数年,驻美公使陈兰彬不断地要求撤回学生,与容闳争论不休,李鸿章从中调停。

然而1881年,留学之事出现变数。李鸿章本欲该批学生进入军校就读,但美国政府当时只允许日本人就读军校,而拒该批学生于外,陈兰彬故主张全撤留学生。无奈下李鸿章本打算让学生们于美就读其他学校,速成回国,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误会其意而下全撤之令,因此「驻洋肄业局」被迫停办,留美学生于出国十年后被迫返国。

虽然这次留学活动未能完满成功,但这一批留学生返国后对于中国之现代化均有贡献。当中最著名的为外交官唐绍仪、刘玉麟、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、香港政府香港行政局首任华人官守议员周寿臣等。

120名学生留美之际,容闳亦被任命为留美学生监督及清政府驻美副公使,1881年随留学生回国。



公元1872年8月11日,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,从上海登船出发,目的港是旧金山。从1872年到1875年,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,远涉重洋,踏上美国的土地。

他们便是清政府设立的留学计划中第一批留美学生。他们的故事,奇异而曲折。

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·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。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---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。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: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,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手中出现。

他们中的许多人,曾进入哈佛大学、耶鲁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。在这些大学的档案馆,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入学登记卡、照片和简历,甚至他们赠给同学的留念册。

这个经容闳---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---努力了10年之久,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计划,原本长达15年之久,却在进行到第10年时,因保守势力强烈反对,半途夭折。

留美幼童被“召回”后,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。他们中的一些人,在1884年 中法海战、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;一些人成为中国铁路、电报、矿山的开山鼻祖;他们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,有的是袁世凯的顾问。一些人成为清政府的大臣 和驻外大使;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也出自他们中间。

然而多年以来,除了“留美幼童”中的詹天佑---中国铁路开拓者---的故事为人熟知,其他却语焉不详。

今天,人人留学生公共主页正式建立,与大家一起分享有关留学生的故事。

今天起,人人用户可以通过关注留学生公共主页,一起来分享全球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及理念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中国早期的留学生们及近代最早的留学生